是時候,將目光投注到智慧農業這條賽道上了。
在時刻充滿著變化與機遇的商業世界里,農業的顛覆與重構正在成為一個產業新風口,未來,鄉村將被開辟成為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新戰場。
伴隨著5G、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等新基建的規模化應用,農業全產業鏈正在被重塑。在科技的賦能下,中國農業發展正經歷由傳統農業向數字農業的轉型新階段,發展數字農業是18億畝農田的精細化管理需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基礎。
智慧農業,就是先進科學技術與農村產業進化相結合的最佳實踐。當鄉村振興乘著政策與時代的東風,當智慧農業的技術手段開始走向規模化應用,是時候將視角聚焦在數字經濟中技術和農業場景結合的實踐者——智慧農業。
自上而下,政策加持
智慧農業的興起和發展,與整個中國與國際產業升級的大趨勢密切相連。
世界農業在經歷了以矮稈品種為代表的第一次綠色革命、以動植物轉基因為核心的第二次綠色革命之后,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發展,農業的第三次革命——農業數字革命正在到來。
2014年,我國提出智慧農業概念,2016年智慧農業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此后每年中央都會出臺新的政策規劃鼓勵智慧農業的發展。到今年1月,我國的現代農業正在走向以信息為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和智能裝備應用為特征的智慧農業。也就是說,政策給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大利好。
在時代和政策的利好之外,智慧農業的發展也與技術密切相連。隨著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成為新基建的發展重點,并逐漸深化,技術與農業生產的具體場景結合從而推動智慧農業的趨勢也越發明顯。總結來看,智慧農業的發展更多來自于自上而下的推動。

BAT深入布局,下一個萬億風口
這幾年BAT重倉農業,將農業視為繞不開的增量市場,也開始推動農業的數字化與智慧化改造升級。從上游賦能農業生產,中游對于供應鏈的數字改造,再到下游產品銷售的數字化搭建,這無疑是一個更為顯著的信號——農業產業互聯網將會是產業互聯網的新風口。
精訊暢通打造的精訊云平臺、阿里人工智能養豬并開團互聯網農場、京東搭建智慧農業共同體、百度實施AI+農業計劃……總結來看,智慧農業的重要性和戰略性并駕齊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雙管齊下,下一個萬億風口正在到來。
這跟智慧農業的技術應用有很大的關系,舉了一個例子:以種植領域為例,物聯網的傳感器技術應用已經比較成熟,但應用效果上還只是停留在自動化初級階段,如何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自動化升級為智能化,真正做到科學的預測、指導農事作業,提高農作物品質和產量,實現對農業生產的提質增效,是當前智慧農業面臨的挑戰之一。
誰會是下一個領跑者
中國農業部在《發展發展智慧農業 建設數字鄉村》提到,智慧農業具有顯著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由于農業的生物特性,將工業信息技術直接拿到農業領域往往不能有效解決農業問題,必須開展基于農業生物特性和農業問題的專題研究。而由于缺乏基礎性和原創性研究,我國智慧農業技術不僅僅是短板問題,而是整體上的短桶問題。
另一方面,整體農業規模依然是以小農戶為主,機械化水平相對落后,而短缺的勞力也讓農業生產的人工成本持續增高。如此看來,智慧農業想要茁壯成長,除開需要解決技術應用的短板,還需要匯聚各方的努力。
我們將在上游聚焦生物技術,重點關注打好種子翻身仗與構建綠色農業生態為主的種子培育;中游則是數字農業,重點關注科技+農業,覆蓋農機裝備、大數據、無人機等技術賦能農業所帶來的產業升級;下游重點關注由大消費所給農業帶來的發展機遇,全面促進農村消費。